国庆前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一则“2.5万罐’某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配方奶粉,涉事企业被重罚1452.6万”的通报,这让固体蛋白饮料冒充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再次成为业内焦点。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1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典型案例(第五批)》,其中包括某公司用普通固体饮料冒充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违法行为。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南山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警告、罚没1452.57万元的行政处罚;落实“处罚到人”要求,责令企业第一责任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对其作出罚款284.62万元的行政处罚。
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在调查处理某食品安全事件过程中,发现该系列产品3万余罐,立即要求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彻查。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南山监管局认真落实总局要求,最终查明10款产品(共计24864罐)标签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有关规定,均存在利用产品名称、图形、文字、色差、字体、字号等多个信息点重复指向特殊医学用途食品、误导消费者的违法情形,并且未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未保存相关销售凭证、单据、账簿、报表等。
该公司经营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食品(固体饮料)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第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未如实记录并保存相关销售凭证、单据、账簿、报表等资料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第四款规定,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南山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市场监管总局指出,在我国上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原料、食品添加剂、产品配方以及标签等事项都应当在市场监管部门备案。任何生产销售假冒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严厉打击。
任重道远,“特医”门槛仍需跨越
近几年,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有不良企业铤而走险,固体饮料假冒特医食品事件频频发生。但任何生产销售假冒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违法行为都必须遭受严厉打击。为规范特医行业有序、健康发展,2016年7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实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17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成立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2019年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等等。
在国家、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努力之下,特医食品领域监管逐渐完善。8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1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情况的通告显示:抽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291批次,全部合格。
然而,特医食品作为专业要求极高的行业,现今,仍有多道门槛需要跨越。多年来,假冒特医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与真正的特医食品太少、消费者认知存在盲区有很大关系,为此乳企责任重大!
纵观特医行业历史发展轨迹,虽面临诸多困难,但由于其身后还未完全开发的刚需市场,丝毫不乏乳企青睐!
前景广阔,“特医”需求潜力巨大
近年来,受环境、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特殊体质的宝宝越来越多。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发起的《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2岁以下家长自报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婴幼儿比例高达40.9%,0-24月龄婴幼儿各类型过敏性疾病的现患率为12.3%。
基于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和刚需性,虽然消费人群小众,但特医粉领域发展前景一直被看好。伴随行业、品牌、门店持续的消费教育,消费者意识不断觉醒,国人对特医的了解愈加深入,接受程度也在提高。特医食品市场“需求”潜力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把握机会,国内企业加速布局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显示:目前,已发布的特医食品注册批件信息有78款,由于我国特医起步较晚,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特医领域尚处于“蓝海”阶段。除雀巢、雅培、达能、美赞臣等外资企业,近年来,国内企业也在加速布局特医领域。
比如:2021年8月31日,浙江益元素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益安喜®特殊医学用途碳水化合物组件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益安喜®)正式获得国家市场监督总局的注册批文,国食注字为(TY20210020),适用于十岁以上特定疾病或医学状况下需要补充碳水化合物的人群
总之,当前特医门槛较高,蓝海正蓝,对于未来想要寻求差异化突围、着手细分品类的企业来说,特医前景广阔。但要想特医食品市场更好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品牌、渠道共同守护!
部分内容来源:消费日报,市场监管总局,奶粉圈